53年陈赓提议放死囚,董必武直奔中南海,毛主席听后:去叫周总理
"主席,陈赓那边要求放人,是个死刑犯!我实在处理不了,只能来向您请示!"
董必武急匆匆地闯进办公室,打破了原本的宁静。见他神色焦急,毛主席静静地听完他的讲述,随后面色凝重地说道:“快请周总理过来!”
陈赓打算释放的囚犯究竟是谁?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何会一同商讨此事?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两位领导人共同决策,显然这个囚犯的身份非同一般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陈赓提出释放他?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联合议事,又意味着什么?这些疑问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。
【陈赓初担大任】
1952年,新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。为了推动国家建设和促进社会进步,人员的调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。
要让一个组织高效运行,关键在于把每个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。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,只有每个零件都各司其职,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。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特长和能力,合理分配工作任务,让每个人都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。这样不仅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,也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。
1952年,陈赓从朝鲜战场凯旋,毛主席立即委以重任,任命他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。
陈赓出任这一职位实属众望所归。他在朝鲜战场上战功赫赫,曾担任第二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及政委,其赫赫威名都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。
派他当院长,准能把实战中的难题融入课堂。这家伙有经验,知道战场上的坑在哪,教学生时肯定能讲得明白。让他带,学生学到的都是干货,不是纸上谈兵。
出乎毛泽东意料的是,陈赓在关键时刻竟然选择了退缩,没有履行他的职责。
"这活儿对我来说真有点难,毕竟不是我的专业领域,感觉压力山大啊……"
毛主席为何偏偏看中了陈赓?这背后自有道理。在毛主席眼中,陈赓可是个难得的多面手。他不仅是黄埔军校的资深教官,还在红军步兵学校和干部团担任重要职务,积累了深厚的教学功底。这样的人才,自然备受青睐。
陈赓无疑是最适合承担军事工程学院重任的人选。毛主席对他充满信心,周总理、朱德和彭德怀也一致支持。最终,他欣然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。
陈赓接手这个任务后,才意识到自己揽了个大麻烦!办学校可不是闹着玩的,从选址到选老师,再到课程安排,每件事都马虎不得。
陈赓打算创办一所学校,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教学方向。毕竟,学校的核心使命就是传授知识。为了让学子们能获得最优质的教育,陈赓可谓是绞尽脑汁,费尽心思。
在学院刚成立那会儿,他就定下了基调:军事工程学院必须走精英路线。为了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,他果断决定引进各学科的顶尖人才。毕竟,要提升教学质量,就得从源头抓起,把最优秀的专家请来当老师!
1949年上海解放后,陈毅采取了一项极具前瞻性的举措。
他召集了上海顶尖的专家和技术精英,向他们承诺会保障他们的生活所需,并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,确保他们能持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,不必担心失业问题。
听说陈赓要办学校,陈毅二话不说,决定把自己手下的这批能人全送到他那儿去,让他们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出一份力。
陈赓向来爱才如命,一听说陈毅要为他输送一批精英,顿时乐得合不拢嘴。他立刻行动起来,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配小组,迅速将上海的各类人才聚集起来,盘算着如何把那些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也纳入自己的团队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,急需大量人才。陈赓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自己的团队,不得不想出一些特别的策略。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,竞争激烈,陈赓深知,要想让人才为己所用,光靠常规手段是不够的,必须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。
张述祖为人踏实,在弹道领域堪称顶尖专家。他向陈赓提交了一份专家名单,递过去时直言不讳:"要集齐这些人,可不是件容易事。"
陈赓向来不畏艰难,深知教育对学生的意义,因此始终致力于为他们争取更优质的学习条件。
张述祖给他布置的任务可不轻松。名单上的人如今在各个领域都颇有声望,有的是军界要员,有的是地方精英。要把这些人全调到学校,还得经过政务院副总理的批准。
陈赓深知,新办院校虽急需优秀教师,但长远发展更为关键。他主张,即便无法调集全国顶尖人才,也应抽调部分骨干为哈军工奠定基础。
陈赓拿到名单后,二话不说就行动起来。他先是去找了陈毅和贺龙,征求了他们的意见,接着又向中央军委汇报,得到了批准。随后,他立刻把名单递交给周总理,希望尽快得到批复,这样学校就能早日开张了。
陈赓提交了名单后,由于周总理事务繁忙,批复迟迟未下。陈赓等不及,便直接前往中南海西花厅,亲自找周总理商议。
周总理见到陈赓时颇感惊讶,得知他此行只是为了调动几位教授去学校,便反问道:“这事儿非得现在办不可吗?”
陈赓一向不拘小节,性格直爽,有时甚至会直接冲进卫生间找周总理谈事情。尽管这种举动让周总理有些无奈,但他依然耐心地看完了这位老友递来的名单。
“教授名单太长了,能精简一下吗?”
“这事没得商量,你不点头我就不走了!”陈赓还是一副强硬态度,完全没把周总理当上级看待!
周总理深知陈赓的性格特点,也清楚哈军工项目的战略意义,因此尽管有所顾虑,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在陈赓提交的申请上批了"同意"。
就算周总理已经签字同意,想要借调专家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,还得过刘伯承这一关才行。
周总理对哈军工的发展非常重视,为了支持陈赓的工作,他特意找到刘伯承,从那里调来了两位能力出众的骨干。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周总理对哈军工建设的关心与支持,也为陈赓提供了有力的帮助。
陈赓得知周总理为他多安排了两位教授,刚走出西花厅,便急匆匆赶往刘伯承的住所。
刘伯承心里清楚陈赓来这儿的用意,却故意装糊涂,先让他着急了好一会儿,然后才假装抱怨道:“陈赓,你这手伸得可真够远的。”
刘伯承嘴上虽在抱怨,但很快便放下了心结。见陈赓一脸认真地想向他解释,刘伯承直截了当地表示,他也会全力支持陈赓办学的计划!
陈赓从四面八方请来了全国各地的顶尖学者,哈军工的师资力量迅速壮大。这些专家汇聚一堂,让学校的教学实力不断提升。
陈赓难道就没有遇到过难题吗?
【死囚难死英雄汉】
陈赓虽然本事不小,但有一件事却让他犯了难。在弹道学这个领域里,有位顶尖专家,他始终搞不定。
张述祖向陈赓推荐人选时,心里着实纠结了好一阵子。没办法,搞弹道研究的专家本来就没几个,想找个合适的人选还真不容易。
这天,张述祖再次向陈赓汇报弹道专家的招募情况。他兴奋地提到,自己发现了一位极其合适的人选。这位专家不仅曾在法国深造,更是弹道领域的顶尖高手,堪称不二之选!
张述祖提到邀请这位专家来校时,显得十分为难。他表示,即便是周总理出面,恐怕也难以批准这件事。
陈赓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:“真有这么厉害的人?你把他夸得天花乱坠,我倒要见识见识!”
陈赓后来了解到,这位弹道学专家名叫沈毅。他年轻时曾在法国留学,专攻弹道学。回国后,他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,担任了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少将专员,为战事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周恩来与沈毅这对"革命战友"的缘分颇为特殊。最初,两人分属不同阵营,但周总理坚持不懈地向沈毅宣传共产党的理念。沈毅在深入了解我党的宗旨后,特别是在目睹东北局势的变化后,最终被深深打动。他果断与国民党划清界限,从东北奔赴延安,投身于共产党的革命事业。
抵达延安后,他迅速崭露头角,成为陕甘宁边区炙手可热的技术骨干,尤其在武器制造方面独树一帜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凭借着深厚的实战经验,沈毅在军工界声名鹊起,成为该领域举足轻重的专家。
自从踏入名利场,他便逐渐迷失了自我。担任国家民航局财务处处长后,他开启了一条疯狂的敛财之路。不仅如此,他还高调炫耀,专挑昂贵的奢侈品下手,毫不掩饰自己的贪婪。
毛主席了解情况后,认为必须整顿党的纪律,纠正不良风气,于是决定对这些贪腐分子进行严厉惩处。最终,沈毅、刘青山、张子善等人相继被查处。
在首轮大规模反腐行动中,沈毅成为第一个落网的重要人物。他因涉及巨额贪腐和严重违法,最终被判处死刑,受到了法律的严惩。
昔日风光无限的精英,如今却因贪婪自毁前程,锒铛入狱。尽管他才能出众,对国家或许有用,但若将其释放,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难以预料,谁也不敢轻易冒险……
陈赓和张述祖一时间都没再说话。
【找毛主席解决问题】
陈赓反复权衡,始终难以决断。此人虽才华出众,值得委以重任,但其过往经历却令人不寒而栗,不得不慎重考虑。
陈赓和张述祖一时拿不定主意,陈赓心想,毛主席向来能解决各种难题,这点小事对他来说应该不在话下。于是,他决定直接去找毛主席请教。
他原本想从薄一波那儿探探口风,没想到薄一波态度极其坚定:“他可是贪污犯,判了死刑的!”
陈赓深知人才难得,他坚定地表示:“只要有能力,就该用!”
陈赓一再坚持,薄一波便建议去找董必武,因为董必武有权决定死刑犯的命运。
陈赓一通电话打过去,消息立刻传到了董必武耳朵里。当时,董必武身兼政务院副总理和中央政法委主任两职。
陈赓毫不拐弯抹角,直接找上董必武,开门见山地说:“董老,我这儿有个请求,想把民航总局的沈毅调过来,让他到哈军工给我搭把手。这人虽然犯了贪污,但能力不差,正好能派上用场。”
董必武深知陈赓急于招揽人才,但听完事情的经过后,他仍感到意外。为了稳妥起见,他打算先与沈钧儒商议,争取将沈毅的死刑判决改为缓期执行。
沈钧儒担任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中央政法委主任的双重职务,堪称司法界的核心人物。陈赓选择与他合作,显然经过深思熟虑。这对组合看似完美无缺,但究竟能否化解陈赓面临的棘手难题呢?
董必武颇具智慧,他不仅向沈钧儒寻求帮助,还特意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进行了请教。
于是,董必武赶忙去找毛主席汇报情况。主席了解事情经过后,立刻请周总理过来,三人共同商讨应对之策。
陈赓的话虽然直白,却点出了关键。沈毅虽然犯了错,但眼下国家还真找不出比他更合适的人。就连毛主席和周总理也认为,这个"死囚"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,值得培养。
与此同时,沈钧儒全力出击,成功将沈毅的死刑判决暂缓执行,改判为死缓。
哈军工的弹道课老师终于有了着落!陈赓见到戴着手铐脚镣的沈毅,语重心长地告诉他:“以后你就跟我们一起在哈军工工作了。”
陈赓平时性子急,但面对沈毅时却格外耐心。他温和地劝沈毅去哈军工翻译科技资料,既能工作,又能自我提升。
经历牢狱之灾后,沈毅内心发生了深刻转变。在陈赓的耐心开导下,他意识到改过自新的重要性。面对这次难得的立功机会,他下定决心重新做人,彻底改变过去的错误道路。
他含着泪水,激动地向陈赓承诺:“我一定会努力弥补过错,感谢你们给我重新开始的机会!”
陈赓被他的真诚打动,便温和地告诉他,希望他以后能通过实际行动弥补过失。不仅如此,陈赓还亲自陪同沈毅前往政治保卫部报到。
尽管沈毅被判死缓,但对其的监管始终严格。在哈军工任职期间,他全力以赴,为国家翻译最新的科技文献,为中国的弹道技术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
陈赓虽然对沈毅的贪腐行为颇为不齿,但随着时间推移,他看到沈毅在改造过程中表现出色,认真负责地投身国家建设,展现出改过自新的态度。这种转变让陈赓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,开始认可这位实干科学家的努力和诚意。
1959年,正值新中国建立十周年之际,毛主席提出特赦部分罪犯的建议。在此背景下,陈赓向中央推荐了沈毅,将其列入特赦名单中。
与沈毅一同获释的首批囚犯中,还包括王耀武和杜聿明等人在内。
陈赓因坚定支持沈毅而广受赞誉,这一举动不仅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,也使哈军工的声望大幅提升。无论是资深教授还是在校学生,都对这位真心关爱人才的院长赞不绝口!
陈赓担任院长的历程如同长征般充满挑战,但他始终未曾动摇。此后,他前往西花厅,向周总理提出请求,希望能在学术名单上获得签字认可。
“这是最后一次了!”他坚定地说道,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。
陈赓那句"最后一次"仿佛没有终点,而周总理虽然开玩笑说他把所有教授都调到了哈军工,但对哈军工取得的成就却颇为赞赏。
陈赓的辛勤付出铸就了哈军工的辉煌。这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个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于1935年9月1日诞生。八年后,陈赓将军离世,留下了不朽的功绩。
陈赓虽已离去,但他在哈军工的传奇故事和他倾注毕生精力打造的学术丰碑,依然在校园里代代相传!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